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
陳正芳撰文
版權所有 陳正芳
拉丁美洲文學在二十世紀的八0年代以前,就陸續被翻譯
引介入台灣,惟作品數量有限。直到1982年卡爾西亞•馬
奎斯獲諾貝爾文學獎,國人在驚豔之餘,開始對拉丁美洲
文學產生趣味。通過他的代表著作《百年孤寂》所帶有的
魔幻現實主義色彩,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產生了相似的寫
作風格變化,其中張大春的短篇小說〈將軍碑〉被視為台
灣魔幻現實寫作的發端。如果以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內含的
「原住民神話和傳奇」的特質來看,早於〈將軍碑〉出刊
約三十年,朱西甯的《鐵漿》就極富魔幻現實主義,或可
謂台灣的魔幻現實主義。不可否認地,魔幻現實主義在台
灣的興起仍要以八0年代為主。這個時期除了張大春的幾
篇作品外,楊照的〈黯魂〉、蔡秀女的〈乾燥的七月〉、
吳錦發的〈黃髮三千丈〉和〈消失的男性〉、王幼華的〈
花之亂流〉,以及林燿德的〈惡地形〉、〈我的兔子們〉
等。而後則有林燿德的《一九四九•高砂百合》、宋澤萊
的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》、《熱帶魔界》等長篇小說接
續這股魔幻現實的寫作。林燿德曾就魔幻現實主義給予定
義:「一旦任何小說敘述的內容、事件或人物,在不斷後
設中產生客觀事項的多元分裂,即是典型的魔幻寫實。」
顯然林燿德的詮釋已將魔幻現實主義帶離拉美和六0年代
的語境,這可以說是八0年代在台灣的新生代作家將魔幻
現實主義本土化後的理解。
|